服務熱線
4006-598-119
檔案室作為保存 、單位或個人重要文獻、檔案資料的專門場所,其安全與環境管理直接關系到珍貴資料的完整與長期保存。火災是檔案安全的主要威脅之一,而煙感(光電/離子型煙霧探測器)和溫感(溫度感應器或溫度探測裝置)是檔案室火災防控體系中的兩類關鍵探測設備。為保證其靈敏度及可靠性,定期清洗與維護是不可或缺的工作。此外,不同類型的探測器在適用場所、工作原理與維護側重點上存在差異,選擇和保護措施應依據檔案室環境特征與火災風險特性進行科學配置。本文將從設備工作原理出發,詳細論述煙感與溫感的清洗方法、日常維護、注意事項與適用場所,以期為檔案管理人員與相關維護技術人員提供參考與操作指導。
工作原理:常見的煙感主要有兩類——光電式(光散射式)和離子式。
光電式煙感利用光源與光電傳感器,當煙粒進入感煙室使光散射改變,傳感器檢測到光信號變化后發出報警。
離子式煙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使空氣電離,煙粒進入感煙區改變離子流,導致電流變化觸發報警。
特點:對明火初期、冒煙階段的探測較為靈敏,但對緩慢燃燒或因環境污染導致誤報較敏感。
工作原理:溫感通常指定溫式或差溫式溫度探測器。
定溫型(固定溫度型)在環境溫度達到設定閾值(例如58°C、72°C等)時觸發報警。
差溫型(速差型)依據單位時間內溫度變化幅度觸發報警(如短時間內溫升超過一定速率)。
特點:對無明顯冒煙的明火(如電器局部過熱、自燃)有較好探測效果,不易受小量粉塵影響,誤報率較低,但對初期慢燃的煙霧敏感度較差。
檔案室通常具有以下環境特征:
空氣相對干燥,溫濕度控制嚴格;
空氣流動一般較弱(有空調或凈化系統但為防塵多為低風速);
室內含大量易燃紙質材料,一旦起火產生大量細小煙粒;
防塵、防蟲處理嚴格,但仍可能存在少量灰塵或微細纖維飄散;
對誤報敏感度高,頻繁誤報會干擾正常管理且影響檔案安全。
基于上述特征,檔案室通常采用“煙感與溫感并用”的原則:在天花板或重點防護區域布置光電式煙感以早期探測煙霧,并在可能因溫度異常引發火災的電氣設備或配電柜、機械設備附近布置溫感器;同時為降低誤報概率,應選擇抗污染能力較強、具備可調靈敏度或帶有溫度補償功能的探測器。
安全 :在清洗或維護前,務必切斷相關電源或將探測器設置為維保/隔離狀態,遵循設備供應商手冊中的操作規程與本單位消防維護制度。若探測器連接到自動報警系統(火災報警控制器),需在操作前與系統管理員溝通,避免誤發報警并記錄維護過程。
定期性:建立周期性檢查與清潔計劃。煙感一般建議每3—6個月進行一次外部清潔,1—2年進行一次全面檢測與清洗;溫感器視環境污染程度與制造商要求制定維護周期。
使用正確工具與材料:避免使用強酸、強堿、有腐蝕性的溶劑;使用低壓氣吹、軟毛刷、無絨布、醫用酒精(70%)等溫和清潔劑。對于電子元件,避免直接噴灑液體以防短路或損壞。
記錄與校準:維護后應做好清洗記錄、功能檢測記錄。對于定溫或差溫探測器,可按廠家建議進行校準或功能測試,確保觸發溫度準確。
預防性更換:探測器有壽命限制(一般光電煙感壽命在8—10年,溫感器視型號可能較長),若長期存在誤報、靈敏度衰減或元件老化,應及時更換。
準備工作:
通知相關負責人,提交維保申請并在系統上將該探測器置于隔離或維護狀態;
關閉或斷開相應電源(若無法斷電,應確保控制器處于免報警或維保模式),準備絕緣梯、工具包、低壓氣源(氣吹罐)、軟毛刷、無絨布、70%異丙醇(或醫用酒精)、手套、防塵口罩。
外部清理:
使用軟毛刷或無絨布輕拭外殼,去除外露灰塵與蜘蛛網;注意不要用力過猛以免損壞外殼卡扣或罩網。
若外殼有頑固污漬,可用少量酒精擦拭外殼表面,避免酒精進入內部元件。
內部清理(光電室):
按照廠家說明打開探測器外殼(注意順序與固定螺絲),將外殼放在潔凈處。
使用低壓氣吹罐(氣壓不宜過高)吹凈感煙室內的灰塵與紙纖維,吹氣時保持一定距離,以免吹散微小元件或使灰塵更深入。
對于粘附的灰塵,可用柔軟毛刷輕掃,切勿用金屬器具刮擦光學元件表面。
若光學窗口有油污或指紋,可用蘸少量酒精的無絨布輕輕擦拭,待表面干燥后再合上外殼。
功能測試:
清潔完畢并復位裝回后,將探測器從維保狀態恢復,進行功能自檢或采用廠家推薦的煙霧試驗器(非真實燃燒)進行模擬測試,確認報警指示、聲光報警與上傳信號正常。
若使用真實試驗煙霧(如煙霧筆),務必控制用量并在有經驗人員監測下進行,防止誤觸發滅火系統。
記錄:
記錄清洗日期、維護人員、發現的問題及采取的措施、功能測試結果,存檔備查。
離子式煙感器在檔案室中因其潛在放射性材料(小劑量),目前使用逐步減少,且部分地區明確禁止在敏感場所使用。若仍在使用,應更加謹慎處理。
清潔步驟與光電式類似,但更需注意:
外部維護:
清除溫感器外部積灰、蜘蛛網及污漬。由于溫感器的觸發機制主要基于溫度變化,灰塵對其影響較煙感小,但長期厚重灰塵會影響散熱及熱傳導,導致探測滯后或誤差。
使用軟刷或無絨布輕拭,必要時用微量酒精清潔外殼表面。
傳感元件維護:
大多數工業溫感器有保護外殼或熱敏元件封裝,不建議隨意拆卸。若需拆解,應由專業人員根據產品手冊操作。
對于電氣設備或配電柜內的溫感探測器,清理時應斷電并確認設備溫度正常恢復常溫后才能操作。
校準與功能測試:
定期進行溫度響應的檢測與校準,尤其是在環境溫度波動較大的檔案大樓中。可以使用標準熱源或校準裝置對定溫器觸發點進行驗證。
對差溫型探測器,可在受控條件下模擬溫升速率以驗證報警特性。
更換周期:
若探測器響應變慢、出現誤差或外殼老化,應及時更換。關鍵位置的溫感器更換周期應遵循廠商建議并結合實際運行記錄。
避免濕擦:大量液體進入探測器內部可能短路或造成傳感器損壞,清潔時盡量使用干燥方法或微量酒精。
不使用高壓氣槍:高壓氣流會將灰塵壓入感煙室深處或損害光學元件,應使用低壓氣吹罐或專用微型氣泵。
防靜電:拆卸、清潔時注意防靜電,使用防靜電腕帶或在接地良好的環境下操作,防止靜電損壞敏感電子元件。
處理誤報問題:若清潔后誤報仍未改善,應檢查布線、供電電壓、接地情況以及探測器周圍是否有會產生類似煙霧的正當源(如空調排風、生產性蒸汽、清潔劑霧化)。必要時請廠家或專業維保單位進行專業檢測。
環境改善:減少空氣中懸浮顆粒、控制室內清潔頻率、管控室內允許的設備與作業(如禁止在檔案室內吸煙、使用明火、限制熱源)能有效降低探測器維護頻率與誤報風險。
檔案室主存區(文獻存放區):
建議主用光電式煙感器布置于頂棚的均布點位,以便早期發現冒煙并實現快速報警。光電式對紙質材料燃燒初期產生的微粒煙霧敏感,能夠提供早期預警。
溫感器可作為補充性探測器放置于配電箱、空調機房或存放區入口附近,特別是在有暖通設備、照明變壓器或其他電氣設備可能過熱的區域。
電氣配電室、微機房、機房及設備區:
建議優先布置溫感(定溫或差溫)探測器,并配合局部光電式煙感增強覆蓋。電氣火災早期往往以高溫或局部過熱為特點,溫感器能更可靠地監測。
門廳、走廊及氣流通道:
特殊場所(檔案修復室、封裝室等):
若有使用溶劑或進行加熱處理,應嚴格控制工藝并依據危險源特點選擇探測器類型;在有明顯蒸汽、揮發性氣體存在的區域,煙感可能誤報較多,應加強局部通風并優先考慮溫感或復合型探測方案。
綜合防護原則:檔案室應堅持“煙感為主、溫感為輔、環境管理為基礎”的防火策略。合理配置探測器類型與位置,結合自動報警系統與滅火聯動(如氣體滅火或局部防護系統),構建多層次、冗余性強的防火網絡。
建立完善的維護制度:制定定期清洗、功能檢測、校準與更換計劃,明確責任人和記錄制度,保證設備長期處于良好靈敏狀態。
專業化維護:對于關鍵探測器的拆解、內部清洗與校準,應由具備資質的專業單位或經過廠家培訓的人員操作,避免因非專業維護導致設備損壞或火災隱患。
環境與設備聯動管理:持續優化檔案室的溫濕度控制、空氣過濾、用電管理與清潔制度,減少對探測器的污染來源,同時提升整體防火能力。
科技更新與替換:關注探測技術的發展,適時將老舊的離子型煙感器替換為光電型或更先進的多參數探測器(如采用光學+溫度復合探測、視頻煙霧檢測等),以提高可靠性與降低維護成本。
下一篇:沒有了